

糖油饼里的国庆
□ 苏阅涵(四川,资阳)
清晨六点,手机震动第三次响起时,我终于关掉了闹钟。窗外还是深蓝色的,小区里安静得能听见落叶的声音。这是我离开家乡的第八年,也是第八次独自过国庆。
厨房里,我按母亲电话里嘱咐的步骤和面。视频那头,她系着那条用了十年的碎花围裙,声音时断时续:“水要分三次加,用温水……”面粉在碗里聚成小山,中间挖个坑,像微型的广场。
面团需要醒发四十分钟。我打开电视,重播的阅兵式正在进行。战士们整齐得像剪纸,坦克履带碾过长安街。突然想起几年前,全家挤在旧沙发上观看阅兵的情景。父亲特意买了新电视机,妹妹用彩纸做了小国旗,茶几上摆着母亲炸的糖油饼。
面团膨胀到两倍大时,我收到了妹妹的微信照片。她在国外的公寓里举着自制的月饼,背后窗台上插着两面小国旗。“哥,我复刻了妈的糖油饼,虽然像曲奇饼干。”她说那里正是黄昏,留学生们约好去当地河边看月亮。
我把面团分成剂子,学着记忆里母亲的手法搓圆。第一个太扁,第二个裂了缝,第三个终于像个样子。油锅滋滋响起来时,阳台外传来国歌——隔壁幼儿园在举行升旗仪式。小朋友们稚嫩的歌声穿过楼间距,我下意识站直身子,就像多年前戴着红领巾时那样。
糖油饼的香气弥漫开来时,门铃响了。快递员递过来一个泡沫箱,是老家寄来的。打开一看,除了母亲腌的咸菜,还有一包用红纸包着的土——纸条上父亲的字迹:“院子里的土,过节撒在花盆里。”
下午三点,面团终于都变成了金黄色的糖油饼。我摆好盘,调整手机角度,准备拍给家人看。取景框里,糖油饼的油光映着窗外飘扬的国旗,这个构图意外地和谐。
就在这时,邻居敲门送来一碟桂花糕:“自己做的,过节一起吃。”对门的老师也端出一锅汤圆:“老家寄来的馅料,大家都分点。”不到半小时,我的小餐桌上摆满了天南地北的食物,像微型的中华美食展。
傍晚,我们十几个租户聚在公共阳台看烟花。无人机表演在夜空中拼出“国庆”字样时,东北姑娘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南方的小伙用口琴伴奏。我咬了一口糖油饼,甜脆的味道和记忆中的相差无几。
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是家人们的视频邀请。镜头扫过国外的月亮、老家的石榴树、烟花,最后定格在我手里的糖油饼上。母亲笑了:“可以出师了。”
今夜,我的国庆节由糖油饼、异乡土和邻居的桂花糕组成。在这个三十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我意外地拼凑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当零点钟声响起,我把父亲的土撒进茉莉花盆——或许明年春天,会开出带着故乡味道的花。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