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5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美文
2025年05月01日

头雁凌云处 阡陌起新声

——商河县孙集镇孙集新村驻村书记惠兴雁侧记

□ 孙甲春

我的老家是商河县孙集镇孙集新村,近几年变化特别大。从村党支部书记孙德春的闲谈中得知,村庄的巨大变化应该感谢驻村书记惠兴雁。闻听此名,两句诗不禁浮现于脑海:“头雁凌云处,阡陌起新声”。惠兴雁长得什么样呢?肯定是风风火火的女汉子。一种迫切的心情油然而生,见识一下惠兴雁书记的风采。

人间最美四月天。绿色的麦田蔓延至天边,一个个村庄犹如绿海中的小船。小麦清幽的香气织成一张大网,把鸟语、白云、清风统统罩起来,谁也拒绝不了这份热情。孙集新村的一座座白色的大棚在绿海中特别显眼,阳光像一个顽皮的童子在篷顶跳跃。

当见到惠兴雁书记时,实在让我大吃一惊,和想象中的模样简直天壤之别。这个在农家长大的女子,眉宇间既有知识分子的清雅,又沉淀着泥土的温厚。清秀白皙的面容,一副精致的眼镜恰恰衬托出温文尔雅的气质,身材苗条,马尾辫拢于脑后,显得干练利索。如果不是在田间地头,简直就不认为她就是干事认真的驻村书记,极可能把她当成休闲娱乐的游客。

幕天席地,伴随着阵阵悦耳的鸟鸣,在清风的应和下,我们也开启了愉快的聊天模式……

2021年初冬,当最后一片梧桐叶飘落在县委组织部的白色小楼时,惠兴雁肩披晨露,踏上了孙集新村的土地。这轮第一书记的主要任务是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组织的信任让她很珍惜这次机会,于是,放弃了优渥的县城工作和温馨的家庭生活,把自己的文章写在乡村的田野,让青春在锤炼中闪光。

振翅篇

惠兴雁驻村后,面对一系列棘手问题,深入了解村情,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决定从产业入手。通过跟村两委班子成员、镇上分管领导多次座谈后,结合镇上产业规划,决定发展高标准大棚蔬菜产业。

世上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地成功。一系列阻力纷至沓来,一些年纪大的农民对土地的深情使他们不愿放弃种粮的习惯,担心大棚种菜难以成功。群众的顾虑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如何化解他们的心病呢?惠兴雁第一次认识到农村工作的艰难。夜深人静之时,仰望星空,陷入沉思。常言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她和孙德春一起登门拜访,逐一打消群众的顾虑。惠兴雁的真心真情深深打动了那些转不过弯的村民,历经多次座谈,春风化雨,终于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

正好村里有企业能人,想带着大家一起致富,又赶上派出单位有市农业局项目,在惠兴雁和党支部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总投资一千二百多万元(项目扶持资金500万元)的高效农业项目落地孙集新村,开启产业振兴新路子。现大棚已投产运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高效农业项目落地后,又在派出单位帮助下向市农业局争取了总投资260万(项目扶持资金90万)的菜篮子保供园区项目。

有一次,刚下过雨,地里满是积水,浑浊不堪,无数的小虫浮于水面,看上去有点瘆人。惠兴雁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哪里还顾得这些?直接挽起裤腿踩着泥水跟大家一起量地,可是她忘了自己的皮肤对麦秆过敏。下水后,一阵阵钻心的痒痛袭来,让她直吸凉气。回去后,脚痒痛了好几天,不过能够给项目选一个合适的位置,她认为自己的付出完全值。

于无声处见真情,惠兴雁的倾情付出影响了党支部一班人,大家的工作劲头更足了。每当说到这些点滴小事,家乡的父老乡亲都称赞有加,没有一个不感谢惠兴雁书记。

面对纷繁复杂的农村工作,惠兴雁创新工作思路,实施村民土地村集体托管模式。利用高德高速占地之机重新分地,把土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务农能力和意愿的家庭,按认口给他们分地。另一部分是家庭没有劳动力不想再种地的农户,把他们的土地按人口换算成租金费用给发放。这样收回来的138亩土地集中成片,再由村集体指定种植大户来种植。村集体收取每亩地50元管理费用,土地租金还是老百姓的,这样比老百姓自己单独往外承包,一亩地多收入300到500元钱,同时集体还有6900元收益,土地管理起来也更方便。

惠兴雁独创的"土地双轨制"让138亩土地生机勃勃。分红时,流转农户李大爷捧着租金直抹泪:“这可比俺自己种强,惠书记比亲闺女还会算账!”

诗赞曰:

头雁击云凌碧空,穿风掠雨自从容。

忽闻天际回鸣处,春沼新芦映日红。

(未完待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