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词中的劳动礼赞
□倪涛(陕西,咸阳)
闲来翻看古诗词,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原来古人早就把劳动写成了诗。那些在田间地头、溪畔荷塘里发生的劳作场景,经过诗人的妙笔,变成了流传千年的动人篇章。每一首诗背后,都藏着古人对劳动最质朴的理解和最真挚的情感。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诗经》里这首《芣苢》,看似简单重复,实则暗藏玄机。反复吟唱的“采采”,就像劳动时的鼓点,让采摘车前草的动作都有了韵律。六个动词 “采、有、掇、捋、袺、襭”,从最初的采摘到最后用衣襟兜起果实,把劳动过程拆解成了一幅动态的工笔画。要知道,在古代,车前草不仅是常见的野菜,还能入药,妇女们结伴采摘,既是劳作,也是社交。诗中没有一个字写快乐,可那种边干活边唱歌的热闹劲儿,隔着几千年都能感染到我们。
杨万里的《插秧歌》更是把劳动场景写活了。“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短短两句,就勾勒出全家上阵的劳动场面。在农耕社会,插秧讲究时令,遇上雨天也得抢着干。诗人把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既写出了劳动的紧张,又带着几分诙谐。最妙的是“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明明又累又饿,却舍不得停下手中的活儿,这股子对土地的执着劲儿,不正是中国农民最真实的写照吗?透过文字,我们仿佛能看见他们额头上的汗珠,听见急促的喘息声。
乐府诗《江南》则展现了劳动的另一种浪漫。“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叠词“田田”生动描绘出荷叶层层叠叠、茂盛鲜碧的样子,仿佛能看见水面上那片碧绿的 “海洋”。“鱼戏莲叶间”,鱼儿在莲叶间穿梭嬉戏,看似写鱼,实则以动衬静,衬托出采莲人悠然闲适的心境。采莲是江南水乡的传统劳作,姑娘们划着小船,一边采摘莲子,一边唱着民歌,劳动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李绅的《悯农》二首,用最直白的语言道尽劳动的艰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看似丰收的景象,却以“农夫犹饿死”形成强烈反差,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现实。“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短短十个字,把烈日下农民弯腰劳作的场景刻画得入木三分。诗人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只是真实地还原劳动场景,却让我们感受到粮食的珍贵,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
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展现了劳动与精神世界的交融。在别人眼里,除草是辛苦的体力活,可陶渊明却把它过成了诗意的生活。清晨,伴着露水出门;夜晚,披着月光回家,虽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他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里的 “愿”,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对自由精神的坚守。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回归本真、追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那些在诗词里挥汗如雨的农人,唱着采莲歌的姑娘,不正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缩影吗?劳动里有艰辛,也有快乐;有生活的烟火气,也有诗意的浪漫。古人用诗词记录劳动,不仅是对生活的记录,更是对勤劳、坚韧、乐观这些美好品质的歌颂。这些穿越千年的文字,至今仍在提醒我们:每一份劳动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是生活的诗人。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