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2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美文
2024年12月12日

话说马蹄烧饼

□ 李东武

马蹄烧饼,是山东省商河县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下面让我们追根溯源,全面认识商河的马蹄烧饼。

(一)

烧饼,原称“胡饼”,源自西域,自汉代传入中原。汉武帝时,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开通了连接汉朝和西域的大动脉——丝绸之路,促进了双方文化、物产和技术的交流。当时西域人被称为胡人,从西域传入的物产一般在其名称前面加一个胡字,如胡椒、胡萝卜、胡(核)桃、胡(黄)瓜、胡(大)蒜、胡(芝)麻等。由此可见,烧饼传入中原与胡椒、胡萝卜、黄瓜、大蒜传入中原应是在同一个时期,烧饼的制作工艺也应是张骞从西域带回传入中原的。《辞源》对“胡饼”的解释为:“烧饼,其制作之法出于胡地。”《汉语大词典》对烧饼的解释为:“古代经烘烤制成的面饼,有馅儿。现在指经烘烤的不加馅的发面饼,表面多有芝麻。”“烧饼”一词正式出现于北魏时期,《齐民要术》作为重要的农学典籍,不仅直接将这一面食称为“烧饼”,而且还介绍了其制作方法。

到了唐代,人们对胡饼的喜爱程度愈加强烈,市井街巷中售卖胡饼的店铺越来越多,生意繁忙。《资治通鉴》载:“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大诗人白居易也喜欢胡饼,曾以所制的胡饼寄赠好友,其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谗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辅兴,即知名胡饼制作工坊)。”胡麻(芝麻)敷在饼子上烤熟后“面脆油香”,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点心。

元、明之后,“胡饼”之名已不多见,而全国各地样式不一、材料不同的烧饼日渐增多。清代,人们对烧饼的制作提高了要求。袁枚《随园食单》记载:“用松子、胡桃仁敲碎,加糖屑、脂油和面炙之,以两面黄为度,面加芝麻。扣儿会做。面箩至四五次,则白如雪矣。须用两面锅,上下放火,得奶酥更佳。”《调鼎集》中的烧饼为糖烧饼,其制法:“每白面二斤,饴糖、香油各四两,以热水化开,糖、油打面作饼外皮,又用纯油和面作酥,裹各种馅。”此种烧饼已接近现代的制作工艺。市面上存量最大的当属普通烧饼,没有馅,只是放点盐和葱花,供百姓果腹充饥而已,但也讲究揉面的功夫和火候。《老残游记》:“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经过两千年的传承,烧饼品种越来越多,制作工艺也不断的创新发展。放眼全国,烧饼品种、样式多种多样,比较有名的有北京麻酱烧饼、浙江衢州烧饼、江苏黄桥烧饼、浙江建德烧饼、江苏东台烧饼、安徽黄山烧饼、南京鸭油酥烧饼、山东周村烧饼、东北大烧饼、浙江缙云烧饼、福建建阳光饼、江苏酒酿涨烧饼、河南牛舌烧饼、河北唐山棋子烧饼、广东恩平烧饼、江苏扬州草炉烧饼、湖北恩施土家烧饼等,陕西肉夹馍、河南濮阳壮馍、河北保定驴肉火烧、四川军屯锅盔、山西原平锅盔、四川红糖锅盔、浙江永康麦饼等也应该当属烧饼之列。这些烧饼有的内裹肉馅、素馅、油酥、豆沙、红糖等,有的内外一致,口味不一,形状不同,可谓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作为地方美食,在各地众多烧饼之中,商河马蹄烧饼风格独具,占有重要的一席。商河马蹄烧饼用料地道,配比适宜。使用当地生产的优质小麦加工的面粉、非转基因植物油,微量用盐,适度用油,不用糖,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吃着放心。马蹄烧饼讲究色泽,注重口感,表皮嫩黄脆爽,不焦不糊,馅瓤酥松,软嫩适口,果香、焦香、清香、芝麻香四香合一。食后唇齿留香,经久不忘。马蹄烧饼以做工精细,品质优良,特色突出,价格实惠,成为烧饼中的上品,享誉齐鲁,蜚名中外。

(二)

烧饼传入中原,成为大众食品,深受老百姓喜爱,自然也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坊间流传着很多与之有关的美丽传说。其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有很多与烧饼有关的传说故事。

据说,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时遭人诬陷,被关押起来,不但不给其饭吃,还准备将其处死。郭子兴的养女马姑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到厨房烙了一个烧饼,准备送给朱元璋充饥。刚出门就碰上郭子兴的妻子张氏,马姑娘赶紧把烧饼藏入怀中。张氏见马姑娘举止慌张,就故意与其聊天。由于烧饼是刚烤好的,马姑娘被烫的浑身颤抖,泪水直流。张氏问明原由,十分感动,就去郭子兴处说情,朱元璋得以释放。为此,朱元璋非常感动,对马姑娘说:“等我将来做了皇帝,就封你为皇后。”后来朱元璋称帝,不忘前言,将马姑娘立为皇后。

刘伯温在朱元璋的众多谋士中是名气最大的一位,通晓阴阳,能掐会算,与三国诸葛亮、东晋郭璞、大唐袁天罡一样,都是半仙一样的人物,民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的传说很多,最出名的莫过于他的《烧饼歌》,预测大明五百多年之国运。朱元璋深知刘伯温精通玄学,就把刘伯温召来试探。他先把烧饼咬了一口,用碗盖住,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刘伯温随口说出:“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朱元璋哈哈大笑,顺势再问刘伯温:大明江山有多少年?刘伯温回答说:六五之尊。朱元璋一听,以为六五之尊是六百五十年,心想也不错,于是两人一问一答,留下了那篇著名的《烧饼歌》(又名《帝师问答歌》)。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当上了开国皇帝,居功甚伟。可他也深知朱皇帝疑心重,手段狠辣,于是上书告老还乡。朱元璋有忌惮防范之心,不肯放行,刘伯温只好称病不朝。马皇后亲自前来探望,承诺刘伯温再助皇帝五年。五年后,刘伯温担心马皇后忘记此事,就派人送去了五颗桃子外加一片叶子。马皇后明白刘伯温的用意,于是亲自去跟朱元璋说情。朱元璋本来就讨厌刘伯温自命清高的性格,现在又看到他竟然搬出了马皇后出面说情,很是不高兴,所以朱元璋不仅不放,反而是想着法子让他留在朝中。马皇后知道此事自己已无能为力,可是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对刘伯温明说,于是让御厨做了一个烧焦的烧饼派人送去刘伯温府上。刘伯温一看便知,他告老还乡的事情糊了。

马蹄烧饼,顾名思义,因其外形酷似马蹄,故名马蹄烧饼。相传马蹄烧饼与东汉光武皇帝和清乾隆皇帝还有传说故事。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汉胄刘秀兴兵讨伐。双方的军队大战于平原郡朸县地带,结果刘秀的军队大败,刘秀骑马落荒而逃。当战马驮着刘秀逃到朸县小街子村的小食铺前时,由于连日征战,疲于奔命,饥肠辘辘,体力不支,眼前一黑,摔下马来。胡饼铺的伙计见状立刻把刘秀扶进屋里,喂水喂饭。刘秀吃了刚出炉带有香喷喷芝麻的黍稷胡饼后很快就恢复了体力,并对胡饼酥脆咸香的特点赞不绝口。这时外面的战马突然尥起四蹄,引吭长啸。刘秀应声望去,马蹄声急,尘土飞扬,原来是王莽的追兵到了,刘秀精神抖擞,持枪跨马,一番冲杀,杀退追兵。后来刘秀除掉王莽恢复汉室,登基称帝,称为东汉。一日,他想起了在朸县落难时之恩遇,便下旨御赐护驾胡饼。因胡饼圆如日月,状似马蹄,烧木火烤制,故御赐胡饼为马蹄胡饼。后来,胡饼这个名字渐渐被烧饼所代替,马蹄胡饼也就被称为马蹄烧饼了。

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南巡途经山东,住在德州安德驿站,当地官员为敬奉皇帝,差使快马来商河购买地方名吃烧饼。当差役把烧饼端到餐桌上时,乾隆皇帝说:“朕还以为是卤煮的马蹄呢?原来是马蹄烧饼啊。”乾隆皇帝品尝烧饼后,感觉脆酥爽口,香气扑鼻,龙颜大悦,亲口御封:“马蹄烧饼,绝世佳品。”从此,马蹄烧饼名声大振,享誉九州。

虽然烧饼作为食品因形似马蹄而冠名,咋听起来有些不雅,但时间长了,人们更关心的是烧饼的品质,马蹄烧饼这个名字也得到了普遍认可,并且成为特色品牌。

(三)

马蹄烧饼选料、制作、火功、质量均非常讲究。采用优质原料,通过独特的工艺制作而成。纯正的原料,独道的工艺,规范的程序,严格的管理成就了马蹄烧饼优良的品质。

制作马蹄烧饼的主要原料是面粉、植物油、芝麻。制作过程精细考究,用料配比有严格的标准,有十几道工序,最主要的有蒸面粉、炒油酥、和面粉、做饼坯、烤烧饼等工序。

蒸面粉。将面粉放到蒸笼里蒸熟凉透。

炒油酥。用大铁锅把植物油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再将蒸熟的面粉放到油锅里慢火细炒,炒到酥松清香,再用椒盐、香油调味,这样油酥就制作好了。制作油酥很关键,如果火大了,油酥就焦糊了,如果火小了,油酥又不酥香,只有火候适宜,油酥才酥松清香,所以说制作油酥是一个要求非常高的技术活。

和面粉。使用当地优质面粉,取地下弱碱水,并适量加入一些植物油和食盐。面粉与水的比例、和面的用力、醒发时间、室内温度都有严格要求。和的面团醒发到软绵而又不失筋道时,面粉就和好了。

做饼坯。将和好的面团撮成个头一样大小的面剂子,然后擀成长条饼,抹上油酥卷起来,成层叠状,做为烧饼的瓤,把另一个面剂子擀成小圆饼,做为烧饼的皮,用皮把瓤包起来,在光滑的石板或面板上撮成马蹄状的饼坯,在饼坯的一面喷上一点水,蘸上芝麻,烧饼坯制作就完成了。

烤烧饼。手握一个长把的炒勺,将做好的烧饼坯放在勺子的凸面,用勺子将烧饼没有芝麻的一面贴到烤炉顶部受热的内壁上烘烤。烤制中要注意掌握火候要均匀,防止烧饼焦糊或生糊共存。烘烤八分钟左右,烧饼烤好就出炉了。

刚出炉的烧饼形、色、味俱佳,外脆内酥,皮瓤分明,酥香兼备,香气四溢。馅瓤又酥又松,酥松不腻,饼皮色泽嫩黄,不焦不糊,又脆又香。看着刚出炉的烧饼,让人垂涎欲滴,胃口大开,细细品味,脆酥可口,余味悠长。微微的咸味,饼皮的脆爽,馅瓤的酥松混合着果香、焦香、清香和芝麻的香,美味十足,其乐无穷。

(四)

马蹄烧饼制作工艺传统考究,烤制烧饼的烤炉也多是传统烤炉,都是自己动手建造。

马蹄烧饼烤炉是特制的吊(悬)炉。搭建一个平台,在平台上面四周用红砖垒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结构,留上几个出烟气的窗口,一个炉口门,顶部放置一个大平锅,锅口朝下,锅底朝上,用灰泥抹实,烤炉就基本做好了。在烤炉底部放足燃料,点燃后就可以烤制烧饼了。

烤制马蹄烧饼用的燃料是木屑(俗称锯末)、木炭或谷糠,燃料点燃后,只有暗火,没有明火,不冒烟,利用暗火的热量将烧饼烤熟。烤一炉烧饼所需燃料,是一次性投放,点燃后连续使用,中间不添加燃料。燃烧燃尽,清理灰渣后再投入燃料,制作下一炉烧饼。如果冒烟,烧饼就会因烟熏而失了卖相,变了味道。使用的木屑有严格的要求,多是使用果木,主要有苹果木、梨木、桃木、枣木等有甜香味的果木,用这些果木木屑做燃料,烤出来的烧饼会有一股淡淡的果香味。杨木、柳木、松木、槐木等次之,而樗(俗称臭椿)类有异味或者发霉变质的木屑则根本不予考虑,否则会影响烧饼的口味,砸了牌子,进而影响到烧饼的生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电烤箱,能够自动烤制,自动出炉,既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于是有人开始使用电烤箱烤制烧饼,但口感远远不如传统烤炉烤出来的味道。当然,也有很多经营者独具情怀,坚持使用传统烤炉,确保马蹄烧饼原汁原味,不失传统本色。

(五)

马蹄烧饼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马蹄烧饼是烧饼家族中的一个传统产品,何时成于商河,史志没有记载。通过查阅历史资料以及根据有关民间传说,马蹄烧饼是源于西汉,成于李唐,盛于明清,发展于现代,是在吸取胡饼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扎根商河大地,创立了独特的制作工艺,成为集酥、脆、松、香诸特点为一身的特色食品。

马蹄烧饼是一种非常低调务实的食品。在商河城乡的市井街巷,即使不起眼的地方,都能寻找到烧饼铺,在宾馆、商城、店铺、摊点,都能见到马蹄烧饼的身影。马蹄烧饼不贪大求洋,不过度包装,总是默默无闻地服务大众,给饥肠辘辘的人们送去温暖,充饥营养。马蹄烧饼这种朴素无华、低调务实的品性,也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马蹄烧饼是一种能够发家致富的食品。一个烧饼铺,不需要占有很大的地方,使用面积八九、十几平方米足矣,建一个直径100cm左右的烤炉,支上一个60cmx150cm大小的面板,再有一个直径50cm左右的面盆,这就是最基本的制作工具。一个普通的烧饼铺用工也不多,有两个人就足矣,最适合夫妻二人家庭开店,边制作边售卖。烧饼烤制出来后,都是按个售卖,连称重的计量工具都省了。所以说,经营一个烧饼铺,并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关键是要掌握制作烧饼的熟练技术、用料配比。烧饼铺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烤制烧饼也是一个发家致富的好门路。

马蹄烧饼是一种服务民生大众的食品。马蹄烧饼品位不算高,物美价廉,经济实惠,具有平民性,男女老少都喜欢食用。马蹄烧饼因为烤制,干爽酥脆,易于存放,形状规则,易于包装携带,再加上独特的美味,渐渐成为接待宾朋、馈赠亲友的首选礼品。人们走亲访友、青年订婚、外出旅行、孩满月娘生日都能见到马蹄烧饼的身影。当地宾馆、饭店把马蹄烧饼做为特色面食招待客人,也成为商河饮食的一大特色。在电商平台马蹄烧饼为主要销售商品,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很多网红把商河作为打卡地,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品尝马蹄烧饼。

(六)

马蹄烧饼不但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还带有沉甸甸的红色印记,成为商河人民的骄傲。

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从山东军区抽调部队开赴东北战场。1945年10月当山东军区第一师在师长梁兴初的带领下行军到商河休整时,商河人民踊跃报名参军,妇女们组织起来为部队做军鞋,各个烧饼铺自发地昼夜加班加点,备面、烧水、炒酥、和面、做饼、烤制,夜以继日的赶制马蹄烧饼支援慰劳部队。战士们穿着商河人民做的千层底粗布鞋,兜里装着马蹄烧饼,带着商河人民的深情厚谊开赴东北战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1948年9月,在解放济南的战役中,商河各个烧饼铺又自发地昼夜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赶制马蹄烧饼支援前线。这一举动,极大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战士们在战场上英勇顽强,奋力杀敌。济南战役歼敌十万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从此济南获得了解放。济南是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为三大战役决战和全国的解放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济南战役中,商河的马蹄烧饼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七)

自马蹄烧饼成于商河起,就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纷纷用诗词、歌赋、字画等来咏赞马蹄烧饼,其文创产品也不断涌现。现择其诗词录之,以飨共赏:

诗词一:芝香酥脆月儿团,姥姥枕边哄崽丹。

荣得高名光武赐,马蹄烧饼帝王歺。

诗词二:褶褶层层酥面瓤,芝麻点缀泛金光。

一只一个马蹄印,装进行囊走远乡。

诗词三:状似马蹄驰四方,芝麻皮脆裹酥瓤。

吊炉倒扣铁锅古,暗火烘燎面饼香。

千年赓续精微艺,百姓解充饥馁肠。

今日小康丰此食,更教麦邑美名扬。

诗词四:芝麻点缀马蹄平,皮脆瓤酥泾渭明。

未待出炉香四溢,乾隆知味不南行。

诗词五:人生百味约君尝,踏响马蹄烧饼香。

莫道寻常尤裹腹,繁星点点梦家乡。

诗词六:和面烹酥做饼忙,马蹄样式表皮黄。

酥松脆爽口香藏,真馔佳馐献帝皇。

诗词七:外酥里嫩色金黄,顶覆芝麻满口香。

此物做工稍有异,上锅下火饼中央。

诗词八:酥脆麻香似玉盘,俗称烧饼像蹄端。

征夫闯荡游天下,心念家乡美馔餐。

诗词九:形似骏驹蹄,颜容大众迷。

外皮微发酵,内裹玉酥泥。

鏊灶实难见,惊奇倒扣兮。

出锅香万里,异口颂声齐。

马蹄烧饼,以其独有的特色不仅促进了当地市场的繁荣、经济的振兴,而且也促进了商河食文化的发展。

(八)

两千年传承,始终如一。从西汉到现在,一代代商河人始终秉持“烤的是烧饼,做的是良心”的理念,坚持品质至上,匠心精制,诚信经营,打造了马蹄烧饼这一传奇的特色美食。

进入新时代,商河马蹄烧饼产业快速发展,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创新,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在抓好烧饼品质的同时,注重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培育,改进包装设计,加大宣传力度,讲好烧饼故事,提升烧饼文化,马蹄烧饼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2016年,马蹄烧饼制作技艺入选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商河马蹄烧饼店铺已发展到150余家,遍布城乡,并已走出家门,扎根齐鲁,走向全国,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宣传商河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来到商河,吃着刚出炉香味四溢的马蹄烧饼,来一碗软白如玉的老豆腐,再加上一个卤鸡蛋,舌尖上美味跳跃,唇齿间鲜香绵绵,简简单单一顿大众便餐,胜似山珍海味,真是神仙般的享受。

时光不能倒流,传统弥足珍贵。一个六十克重的马蹄烧饼,舌尖上的大众传统美食,厚重的历史记忆,独特的生产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传奇的传说故事, 体现了千年古县浓郁的民俗风情,承载了一方水土厚重的历史文化,容纳了商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诠释了温泉花乡的独特魅力,让人难以忘怀,永远值得厚爱和回味!

炉火旺,做饼忙,人间烟火烧饼香!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