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河县村名来源初探
□ 潘成方
地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受自然、人文、地理等因素影响,是一个地区人民形成的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同时,地名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所有地名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村名,村名不仅是村庄的专有名称,更包含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研究村名来源,不仅能够增强村民的自豪感、归属感、自信心,而且对于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历史文化与地方特色的知名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商河县村庄发生了深刻变革。有的村庄伴随着城市更新而消失,有的村庄变成“城中村”完成了由村到居的转变,有的村庄因村居合并而改换新村名,但他们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不能遗失。
本文以商河县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商河县地名志》为基础研究资料,结合历年来全县出版的县志、镇志、综合村志等各类地情书籍,对全县948个行政村、1018个自然村村名来源进行了初探。
商河县村庄历史概况
商河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属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系鲁北平原县之一。地处东经116°58′36″~117°26′18″,北纬37°06′47″~37°32′12″,隶属济南市,是济南市的北大门。
商河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沃野平畴,河流纵横交错,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汉时境内就有县治,至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正式置县,因有滳水流经取名滳河县,宋元祐元年(1086年)改为商河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建置史,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元末明初,因战祸、蝗灾及瘟疫等灾难,商河境内十室九空,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满目疮痍。
明朝初期,商河县迎来了大规模的移民建设新村的高潮,多由山西、河北等地迁来商河,以河北省枣强移民姓氏为例,共计131个姓氏分布全县各镇。 清朝康熙年间,全县共有1123个村落。民国时期,全县共有1017个自然村。
新中国成立后,商河县经过多轮的行政区划调整,至1990年底,商河县共计959个行政村,1018个自然村。经调査统计,在1018个自然村中,除22个无据可查外,建村1000年以上的331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2.3%;建村500年—1000年的587个,占自然村总数的57.7%;建村200年—500年的72个,占自然村总数的7.1%;新中国成立后,从老村中分移建立的新村为6个,占自然村总数的0.6%。[商河县史志办.《商河流长(上)》.山东人民出版社.47页]。2010年,商河县下辖1个街道、6个镇、5个乡,面积1162平方千米,共计948个行政村(居)、15个居委会。2020年,调整为516个行政村、25个居委会。
商河县村名来源
商河县各村村名均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其缘起与变迁亦有鲜明的地理特色和时代特征,无不折射出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也深刻揭示了商河县的历史渊源、地貌特色、家族发展、行业兴起和宗教信仰,形象地展现了商河县悠久的人类文明史、社会发展史及地域变迁史。
(一)以自然地理为特征命名村名
“近取诸身,选取诸物”,由于人民对自己生存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最为熟悉,因此商河县部分村庄以村民居住的自然地理特征命名村名。
1.以地形地貌命名 商河位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网较多,自古就有“漯水南驶,笃马北流”的说法。据统计,现在商河仍有大沙河、土马河、徒骇河等十余条河流纵横交错,排灌兼用。历史上商河县又曾是黄河故道,由于黄河决堤、漫流、北移等原因,在给民众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商河地理地貌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众多高地、洼地等,尤其以洼地最多,星罗棋布,素有“七十二洼”之称,如蒲洼、清水洼等。据统计,全县有84个村庄以所处的地形地貌而得名,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86%,其中以河、洼、沟、湾为村名的居多、以坡、埃、道命名的次之。
2.以植物植被命名 商河县土壤肥沃,十分适宜植物植被生长。据统计,全县共计有木本植物65科、126属、207种,因此一些村落的命名也往往与植物植被紧密相连。全县有19个村庄以“林”“行”为后缀命名,如刘山林村、朱家林、梨行等,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01%,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商河县植物资源的丰富性。
(二)以姓氏家族为特征命名村名
中国历来重视亲情、血缘,信奉祖先崇拜,同一宗族姓氏的人们也往往聚集在同一个村落里集中生活,因此村名多以姓氏冠之。据统计,清末民初商河县内有本籍姓氏188姓。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到1990年底县境内有姓氏238姓[商河县志编纂委员会.《商河县志》.济南出版社.466页]。形成了一村一姓一家族、多村一姓一家族、一村多姓多家族的特点。
1.以“姓+家/庄”形式命名 由于同族姓的人们多生活居住在一起,逐渐形成村落,因此村名多选择最早定居的姓氏或者村中人口居多的姓氏命名,形成以单姓氏命名的村庄。此类村名共计132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3.92%,如吴家、孟家、周家、汤家、蒋家、苏家、相家等。
2.以“姓+姓”形式命名 如果村庄居住的姓氏较多,村名往往按照迁居较早的姓氏或者人口较多姓氏在前、迁居晚的姓氏或人口少的在后的形式命名,形成以双姓氏命名的村庄。此类村名共计41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32%,如郑王庄、付杨等。另外全县以三个姓氏命名的分别是徐宋骆、乔李石等5个村庄。
3.以“方位或大小”形式命名 由于部分村落中同一姓氏族众较多,村名则又以方位或者大小以示区别。此类村名共计293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0.91%,其中以东、西、南、北、前、后为村名的居多、以大、小为村名的次之。如后庄、东排、东庄、西排、前庄、小仉家、大仉家等。
4.以“先人名讳”命名 由于村庄历史悠久,先人中出现有名的人物,后人基于敬仰和纪念的目的,又常常以“先人名讳”命名。此类村名共计7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7.38%,如王泰开村、杨茂村、李金香、孙义斋等。
(三)以标志建筑为特征命名村名
历史上的商河属单一的小农经济社会,村庄都比较贫穷落后,所以能在村中建起标志性建筑物的少之又少。物以稀为贵,因此部分村名又以各村的标志建筑命名。
1.以宗教建筑命名 历史上,商河县人民群众多信奉佛教、道教等,旧时寺庙众多,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村名以“庙”“寺”“庵”等为后缀命名。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寺庙多损毁,但不少村名被保留下来。此类村名共计54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70%,其中以“庙”为后缀的39个、以“庵”为后缀的8个、以“寺”为名的3个、其他4个。
2.以桥梁建筑命名 先民为了生产生活上的便利,多傍河而居、依河建村,而架设在河流上的“桥”成为两岸群众来往不可或缺的交通设施。全县共有20个村庄以“桥”为后缀命名村名,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11%。主要分布在玉皇庙镇、郑路镇等,如西石桥、东石桥、西温家桥、东温家桥等。
(四)以商业、职业为特征命名村名
据历代《商河县志》载,明朝时期,商河县为南北通衢、商贾聚集之地,手工业作坊兴起,故部分村名又带有典型的商业特色、职业特点。
1.以商贸交易特征命名 集市是农村和城市中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也多是当地的商业中心。全县以“集”或“市”命名的村庄23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43%。如:刘集、冯集、胥市等。而以“店”或“铺”命名的村庄又多是以商业店铺为起源,冠以姓氏命名,此类村名共计13个,其中以“铺”为命名的6个、以“店”命名的7个,如牛庄铺、钱铺、孟庄铺;刘店、店子街等。
2.以职业特征命名 居民的职业和手工业对村名命名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统计,全县以“园”命名的村庄村民多以种植蔬菜、瓜果为主,如薛家园、单家园等;以“坊”命名的村庄村民多以从事加工业为主,如香油、豆油压榨技艺,如胡坊、高坊、油坊等。另外如龙桑寺李铁匠村、东刘木匠、西刘木匠,殷巷镇崔铁匠、王木匠等村庄又以村民所擅长的手艺,再冠以姓氏命名。此类村名共计41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32%。
(五)以人文历史为特征命名村名
商河县是千年古县、鼓子秧歌之乡,历史文化厚重,先民在商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了留下许多以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历史故事及具有时代特征命名的村庄。
1.以历史事件命名 清顺治年间,河北省武邑、枣强流民到商河县寄居。康熙二年(1663年),知县将散落四乡的流民聚居区统编为永安乡,后改为安丰乡。因其村庄独立于当地村庄归属之外,故俗称“官庄”。商河县素有七十二官庄之称谓,与七十二大洼对应,因官庄多居于七十二洼中或其边沿,对七十二洼的开发做出巨大贡献。宣统二年(1910年),各官庄按照地域归属全县九乡,至此全县基本形成了现在村庄布局。目前,全县仅存柳官庄、齐家官庄、大官庄、小官庄等6个以“官庄”命名的村庄。
2.以历史遗迹命名 商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遗存,全县共计有6个村庄以历史遗迹命名。如殷巷镇刘锥子村,位于商河旧八景之一的“双塚埋云”之阳;郑路镇梁王冢村位于梁王冢春秋至汉代遗址旁,其他分别为怀仁镇古城村、贾庄镇台子刘村、孙集镇古城子村、沙河镇烟墩村。
3.以历史传说命名 故事传说多是通过村中老人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使村名具有传奇色彩。如以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原型的传说性地名龙桑寺、土马店、问王、饮马等;又如以灵物(金牛)为背景村庄水牛李、王义牛等。此类村名共计59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22%。
4.以时代烙印命名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商河县同全国各地一样,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商河县沿河村庄多进行了迁建,另立新村。村民为区别旧村,多以“新”字命名,如郑路镇新陈村、新苏家、新赵等,是因1966年徒骇河拓宽工程的实施而迁址新建。“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部分村名被认为同“四旧”有关系,一律变更为具有革命色彩的名称,比如郑路镇前进西、前进东、光明等村。
(六)其他
1.以防御工事命名 旧时村民为防御兵匪骚扰侵袭,部分村庄筑围扎寨,因此形成了以“围”为特点的村名,比如沙河镇王围子、陈围子等。而以官府驻兵或屯田遗留之地形成的村落多以“营”“寨”命名,商河县素有“三镇六营一十八寨”之说。目前,全县仅存14个村庄,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48%,主要集中分布在韩庙镇。
2.以对美好生活愿景命名 在商河县的村名中还有些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期盼生活幸福平安、庄稼五谷丰富、村民忠孝仁义等,多以“平”“安”“义”“仁”“盛”等词语命名村名,也充分展示质朴的商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类村名共计14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48%,如仁合庄、义和等。
村名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人类活动和地形地貌的自然结合,同时也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更是承载村庄历史和地域文化的特殊载体,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生产与生活。但在历史的进程中,各种因素交织影响,一些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村名保护和利用,复活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让人们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找到归属感,留住美丽的“乡愁”,记住美妙的“乡音”,守住心中的“乡魂”。
限于涉猎不足、水平有限,只是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史料查证,认识也很粗浅,疏漏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尚祈广大读者与同仁批评指正。
白桥镇徐李村村碑和张坊镇王花家村村碑 翟翔鹏、张立柱摄
商河农村新貌 万洪梅摄
韩庙镇店子张村特色旅游项目3D墙绘 高传利摄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